美國是全世界資本主義最受崇尚之地
好萊塢 也是電影圈商業化最成功的代名詞
在好萊塢,「成功」、「好」電影的定義,總跟票房脫不了關係

連好萊塢最重要榮耀象徵 - 奧斯卡獎
不同於柏林、坎城、日舞、威尼斯的藝術、獨立製片的色彩
奧斯卡從不掩飾其就商業層面的考量
代表年度最高榮譽的奧斯卡「最佳電影」,必須也是個熱門、有票房的電影

但,好萊塢的迷人,絕不僅止於此...

高中歷史老師在上中國史時,曾用一句話為中國歷代「文人」下了個註解:
「文人的氣節,代表了一個時代的價值」

自古以來,文人代表了讀書人、知識分子
他們被期待,在太平、皇帝英明時,輔佐治國、造福人民
在亂世、皇帝昏庸時,不畏個人榮祿、威權禁忌,直言強諫、針砭時事
文人被期待能「批判」,無論以何種形式
若皇帝因此納諫如流,則一朝興已
若皇帝執迷不悟,則寧可隱居鄉野,將不平寄舒於文章詩詞,也不願為五斗米折腰
不願人云亦云,不願因威脅利誘,而將自身才華獻媚於權貴
為了值得被維護的信仰與價值而堅持,是氣節
因為對有氣節的知識份子來說,世人評價與歷史定論 比眼前的富貴甚至死生,更重要

在古代君主政治,小老百姓一但得罪權貴,就可能被誅殺流放
在現今大多生活於民主法治社會的知識分子,顯然安全的多
但這個時代的知識份子,尤其是有影響力的那群: 
擁有權力的政治人物、擁有發言管道的媒體、
和擔任意見領袖的學者/名人/名嘴...etc
卻不見得有展現出更多氣節

好萊塢 一個以商業至上、賺錢為終極目的
劇情、選角、台詞、場景,所有細節都以能獲得最大票房利益為考量的製片環境
仍有許多電影人,用電影的形式,去「批判」
講白一點,那是「帶種」的電影

這些電影 不僅僅只是娛樂,讓你在周末放鬆笑一笑或大哭一場就遺忘
不僅僅 是俊男美女、刺激驚悚,提供120分鐘的感官享受
這些電影用鏡頭說故事,用台詞表達意見,「批判」一件他們覺得重要的事
而透過電影公司所擁有的財力、明星的知名度所達到的宣傳效果
這些電影可以比平凡百姓投書社論、鄉民上網打打嘴砲,更有影響力

要誕生一部「帶種」的好萊塢電影
需要的不只是電影人「帶種」而已
在好萊塢,電影是個工業,電影公司是企業,企業以賺錢為目的
企業花上百人力、大把銀子不會只是想做公益、實現藝術人的個人理想
且從另一個角度,沒有票房也表示無法引起注意
所以這些電影人,不但「帶種」,更必須具備能力 sell the story!

雖只是少數,但這些電影,或多或少象徵了好萊塢 有氣節的那面
值得成為經典~

以下是心目中 「帶種」好萊塢電影

「Philadelphia 費城」
1993年由「Tom Hanks」與「Denzel Washington」兩位奧斯卡巨星擔綱演出的「費城」(Philadelphia)
90年度初期,當「同性戀」與「愛滋病」仍是社會不願正視的議題
這部電影透過一個因同性性行為而導致染上愛滋的律師 

(p.s. 染病是因不安全的同性性行為,不是用個捐血之類的理由來閃避敏感議題,真的夠犀利!)以生命為賭注,上法院伸張權益的故事,直搗禁忌話題
製片: Jonathan Demme、  Edward Saxon 
導演: Jonathan Demme 
編劇: Ron Nyswaner
年代: 1993 
發行: TriStar

「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以父之名」
1993年由「Daniel Day-Lewis」、「Emma Thompson」主演的英國電影
改編自 北愛爾蘭發生的著名冤獄事件基爾福四人案(Guildford Four)
陳述北愛爾蘭與英國長年因民族對立、恐怖活動,結下不共戴天之仇
會讓即使號稱法治的政府,號稱文命的社會,在仇恨與民粹下
極其輕易地以被害者身分成為加害者,打著正義旗幟,草菅人命
製片: Jim Sheridan
導演: Jim Sheridan 
編劇: Terry George、  Jim Sheridan 
年代: 1993 
發行: Universal

「Red Corner 紅色角落」
1997年由「Richard Gere」、「白靈」主演
揭發中國官方與法院的腐敗與蔑視人權
製片: Wolfgang Petersen
導演: Jon Avnet
編劇: Robert King
年代: 1997
發行: MGM

「Crash 衝擊效應」
集合眾多大明星,包括「Sandra Bullock」、「Brendan James Fraser」、
「Don Cheadle 」、「Matt Dillon」、「Terrence Howard」、「Ryan Phillippe」等
以種族歧視為主題,在民族大熔爐的美國,不算是什麼太標新立異的主題
黑白衝突最嚴重的60s年代也已距離甚遠
但2005年出品的衝擊效應,討論的是更細緻的偏見歧視
各種不同民族(黑、白、黃、紅)潛藏的、在心靈上的隔閡,而引發的一連串悲劇
這些隔閡無法因法律規範而消除,對所有人的傷害因此更深遠
製片: Paul Haggis
導演: Paul Haggis
編劇: Paul Haggis, Robert Moresco
年代: 2005
發行: Lions Gate

在好萊塢以外,當然也有很多很好看、票房也不錯的「帶種」電影
松隆子的「告白」,就是一例
描述老師因愛女被殺,要年僅13歲的學生血債血償的故事
血淋淋的把現在校園裡學生過度早熟
霸凌行為遠遠超過 僅僅只是學生打鬧的層級
雖然13歲,可是有計畫的冷血殺手! (別把現在的小孩子看得單純)
想想這種電影會觸怒多少家長...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iola10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